研治经学 兄弟皆大师
士燮年青的时候,在京师洛阳游学,拜东汉名士颍川刘子奇为师,专门研治《春秋左氏传》,颇有造诣,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基础。后来,又著书《士燮集》五卷、《春秋经注》十一卷、《公羊传注》《谷梁注》等,是公认学问渊博的经学大师。士燮学以致用,做学问不应因循守旧,应因时而异。他学经注重实在、现实、适应、变通、创造,特别重视历史门类,企图从中找出治国兴邦的规律,后来做官也很有政见。东汉熹平四年他在京师察孝廉,补尚书郎,后授官巫山县令,因父去世回广信奔丧,后被举茂才,先任巫山县令,后升任位于交州腹地、且人口最多的交趾郡太守。士燮治经学,也实际用于保持地方安定的施政上。其时正值中原混战,董卓迁都长安,袁术攻打刘表,唯有士氏掌控的岭南相对稳定。
士燮治理交趾达40年之久,奖励学术,发展文化,传播儒学,使交趾成为当时南方学术文化中心,文化教育事业获得长足进步,实现一次较大的飞跃。
士燮本人是个学者型干部。官事之暇,玩习书传,尤精于《春秋·左传》,为之注解。《尚书》则兼通古今文,大义详备。在交趾著《春秋左氏经注》十三卷,又著《交州人物志》。他特别积极兴办学校,宣扬孔子遗教,翻译经书音义。士燮初开学校,“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然中夏则说喉声,本国话舌声,字与中华同,而音不同。”(明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士燮的政绩与学问,受到当时中原学术界的重视。《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说:“燮器体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曰:‘交趾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纷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古代交趾人对士燮尤其尊崇,誉为“南交学祖”,称为“士王”,先入帝王庙,后入文庙,祭祀不绝,享俎豆于千秋。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士王习鲁国之风流,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治国逾四十年,境内无事。”(黎嵩:《越鉴通考总论》)
由于交趾社会安定,所以中原及内地人士纷纷南下,移居交趾。史籍记载,士燮治交,学者归之。士燮颇有孟尝好士之风,“王器体宽厚,谦虚下士,……汉之名士避难往依者以百数。”士燮将中原一批名儒、博士引进了交州,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传经弘道,培养人才,还在各地教以诗书,熏陶美俗。一时间僻远的交州人文荟萃,“蛮夷之地”学术大盛。儒、释、道、医各家,咸集于此,辩论争鸣,切磋砥砺,对儒学在岭南的传播影响极大,形成岭南文化史上之黄金时代。士燮还常与南来的学士研讨经学,交流切磋,立足于《左传》、《尚书》的本旨,阐发自己的观点,每论及《左传》疑难问题,他都有卓越的见解,促进了岭南经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