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贺州市博物馆文物普查记录:在贺州桂岭镇七里山至开山乡豪界村,也有一条秦修古道,路面用石板和河卵石铺成,宽15米,断断续续,全长约8公里。位于萌渚岭余脉,可以说是这条古道的一部分或分支,也是这条通道至今尚存的历史见证。
????另据《太平寰宇记?贺州?桂岭县》中记载:“桂岭南二十七公里贺水边,有越王渡遗迹,该处贺水边石上有石栉、石履、俗云昔越王渡水脱履堕栉于此,二物今犹在。”《水经注》亦有类似记载。这记载的传说成分居多,也可说是春秋战国时南北交往路线的佐证之一。
????据《南越策记》记载,汉高祖十一年,中大夫陆贾出使南越时,就是从潇水“取道桂岭顺贺江下西江登锦石山到达番禺”(今广州)的;汉武帝派甲将军平南越也是由此取道桂岭下苍梧的(见《百越先贤志》)。直到1931年1月红七军在邓小平、张云逸率领下,从湖南到贺县桂岭整编,也是从这条古道通过的(见邓小平《七军工作报告》)。从这些史料可见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亦可见桂岭段也是贺州古道的组成部分。
????秦始皇修广西兴安县的灵渠,是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举措,但开始时,灵渠的功能甚小,且时通时塞,直到唐代,由李渤主持大修,才有规模,(见《新唐书?李渤传》、《太平寰宇记?兴安县》)一直保持到现在。由此可见,在唐以前,南北通道是不可能仅靠灵渠的。显然,沟通潇水与贺江的水陆联运古道,担负更重的运输量,是南北沟通的主干道。
????除此之外,古代尚有四条跨五岭古道:一是湖南郴州与广东连州之间,跨骑田岭,将湖南的潇水接湟水,即连江,又名小北江。这条线,西汉时属桂阳郡,设有阳山关与湟溪关,西汉南下军队“出桂阳,下湟水”即指此条交通线,唐代刘禹锡被贬南来,也是经此线。第二条是江西大庾至广东南雄之间,跨大庾岭,过梅关,沿浈江连北江南下,西汉军队“出豫章,下横浦”(指梅关),即指此路,唐代时由张九龄主持加修。第三条是湖南宜章与广东乐昌之间,沿武水而入北江,九泷十八滩,唐代韩愈南下即走此道。第四条是从江西的定南县寻邬县与广东龙川县之间,由定南水、寻邬水与东江水相接。秦始皇时赵佗南下任龙川县令,即经此道。这四条古道中,龙川古道只在秦时繁荣,其余三条,都主要在唐以后繁荣,尤其是梅关古道,在唐以后大批北方移民经此南来,并在沟通陆上和海上交通起重要作用。但在汉代至唐代之间,起主干作用的应是贺州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