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搞策划
今天,陈墨早已是这个行当里的“大佬”级人物了。在他眼中,策划已无孔不入,每一个吸引人的公共事件,都是策划出来的。“贾君鹏事件、张家界趁《阿凡达》改名,包括最近的西门庆故里之争,哪一件没有策划公司的功劳?”
策划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呢?陈墨认为,只要肯砸钱,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他向记者透露:“近些年我们的业绩很不错,有不少客户,有投三五万的,也有投上百万的,钱多钱少,效果不一样。”
记者曾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一家广州的网络营销公司,并以客户身份在MSN上进行了咨询。自称“蓉蓉”的负责人,一口应承了记者关于“推人”的想法。具体方法,无外乎刷屏、转帖、发邮件等等,以此吸引眼球、凝聚人气。她告诉记者:“我们在猫扑、网易、天涯等网站和论坛都有资源的,能保证关于你的帖子置顶,保持高关注度。”至于价格,蓉蓉表示,10万元是起板价,“当然越多越好了。”
对此陈墨笑称:“他们要么是讹钱的,要么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哪有那么容易?”他指出,和芙蓉姐姐出道的年代相比,如今要捧红一个人或让某件事成为焦点,需经过更为精心的策划。理由是,炒作越来越普遍,公众的知觉日渐麻木,掐准他们的心理也就要花更多精力。
“众多传统广告公司也延伸了网络平台业务,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推手们要集中更大的力量。“头脑风暴要N次,光是写文案的,可能就有十几二十个,一遍一遍地推敲、修改,反复琢磨网友的心理状态,找到契合点。”陈墨说。
推手也不再只做“一锤子买卖”,对花了大力气捧红的“丑角”,他们同样要“保鲜”,介入到他发展的全过程中。芙蓉姐姐长期以S形身材示人,但在更丑的凤姐出名前后,她急速变脸,大打“清纯牌”“高雅牌”。结果,芙蓉姐姐并没有被凤姐“战胜”,反而以更“妖”的姿态在“姐时代”中嚣张。
程贵斌也肯定了专业推手的作用。他告诉记者:“我向凤姐提出向西南捐款、给棺材爷爷送水等,就是在提醒她,不要沿老路走下去了,而应该利用自己的名声多做慈善。只有转型,她才能红下去。”
不过,凤姐依然故我地拒绝推手。如此独往独来,能维持多久呢?据记者所知,去年一度轰轰烈烈的“反庐舍联盟”,本来是一件典型的网络营销案例,后因联盟核心负责人的岗位发生变动,重要推手离去,“反庐舍联盟”也便烟消云散了。推手在其间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都是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陈墨抑或程贵斌,屡次强调的都是“掐准”公众的兴奋点。换言之,因为有了公众对“审丑”的潜在需求,才有人千方百计把它撩拨出来。这是有社会心理支撑的,掐,也得有脉搏才行。
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于“春哥”“曾哥”等中性人物的流行,著名性学家李银河曾向媒体表示:“这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一种风尚、一种时尚。”她分析,这种时尚的形成,和社会变迁有关。传统社会强调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而如今,女性走出家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于是,性别规范就不像过去那样严格了。
对于“著姐”现象,李银河也表示:“西方也出现过,比如迈克尔·杰克逊就有一些女性化装扮。”她认为,这是社会向男女平等发展的表征,是时代变迁的必然,不足为奇。确实,网上调查亦显示,多数人对“著姐”抱以宽容态度。
凤姐、芙蓉姐姐的流行,也和时代变迁有关。不过,她们体现了对另一种需求的填补。社会心理学家韦志中教授认为,凤姐是典型的病态型自恋人格。一个自我认同病态的人,可能是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过分贬低自己;一种是过分夸大自己。“凤姐属于第二种,芙蓉姐姐也可能具有相似的人格。”惟其如此,她们才能在熙熙攘攘的文化潮流中自我陶醉,获取超强的抗压力。
不过,韦志中教授更愿意从社会角度去分析,他认为,凤姐这种心理有问题的“失败者”,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购房、婚姻、物价,都构成了他们的压力,凤姐只不过是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而在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侯涧平眼中,由这种状态导致的心理,未免有些“畸形”。
侯涧平分析,当代人生活压力很大,工作之余又很无聊,想找一个发泄口,但又不能无理取闹。正好,芙蓉姐姐、凤姐以有悖常规的姿态招摇过市,给了大家宣泄情绪的口实。“内心深处,那些人其实是不希望凤姐消失的,或者渴望有更招骂的对象出现,不然他们就没有倾泻口啦!”侯涧平告诉记者。
“从这个角度讲,大众和网络推手,都是凤姐们的助推力。”侯涧平指出,是浮躁的人心、亟需表达的情感,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厌恶,让许多人追捧那些“丑角”。“所以,凤姐、我们和推手,实际上是‘共谋’,三方合演了一出活剧。”
都在出丑
活剧似乎没完没了。凤姐满中国折腾,每隔一段时间就弄出一场风波,令人啼笑皆非;芙蓉姐姐努力“转型”,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陈墨等推手寻找着新兴奋点,随时准备再狠狠地炒上一把。看客呢?继续仰着脖子——不只是观看,在这强调“互动性”的时代,他们还要拼命表达自己的观点。
诚如侯涧平所说,这确实是“共谋”。既然是“共同出演”,大家也就在“共同出丑”。芙蓉姐姐搔首弄姿,只是她个人出丑;而当人们带着各种心态去点击、去评论,却也暴露了自己低俗的生活趣味。细细算来,“共同出丑”的各方,最不划算的还是众看客。
凤姐们被消费,但至少富了自己——她赴南京、往河南、去济南,皆有小车代步,再也不用坐公交“吓人”。推手们用“前男友”“现男友”“三角恋”给凤姐添加噱头,言行丑陋,但据知情人估计,一个凤姐能让整个团队活得滋润,那买单的是谁呢?众看客。看客收获了些什么?无非是花钱找人骂,让自己的畸形心理,得到满足。在这场共谋中,凤姐们失去的只有脸面,大众却还丢了白花花的银子、
此外,这出“共谋”不仅越来越恶心,而且越来越令人愤怒。5月份犀利哥去广东走秀,精神疾病尚未痊愈的他,硬是在亲友的“鼓励”声中换了几套衣服,走了几圈。尽管其亲友口口声声说这是犀利哥“自食其力”的第一步,然而,如此向公众展示一个病人的行状,难道真是亲情的体现?说穿了,还是“利益”二字作祟。
至于台底下的众看客,不论对犀利哥赞扬也好,表示失望也罢,都成了商家的共谋。他们用审丑的心态,把原本温情脉脉的善举,搞成了“消费盛宴”。这既是犀利哥被出丑,也是整个社会出丑。我们都是推手,都在出丑。(文 唐骋华 图 应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