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高云 通讯员 关洁丽
????作为一种古老的春节庆祝活动,下俚文化节并非长洲镇泗洲村土生土长的民俗。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楚国“下里巴人”南迁带来的楚风。
????千百年来,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长洲区泗化洲的青山庙都要举行热闹非凡的元宵节庙会,摆迓圣、演旋兵、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节目精彩纷呈。
????近三年,下俚歌比赛在庙会活动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下俚歌重新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让它增强存在感和保持活力的一种方式。
????2月14日,下俚歌比赛决赛举行,30多位选手逐一登台。
????365体育官网学院研究员苏文龙是比赛的发起人,在比赛现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总导演”角色。但如果有外行问歌,他会立即转换到“讲解员”的角色。 “古时候,乡民自娱自乐热情高潮,家家户户唱下俚。”生养在泗化洲的苏文龙多年来致力于下俚文化研究,说起下俚歌的辉煌,他由衷地感到自豪。
????文革时代,随着青山庙轰然倒下的,还有被扣上“封建”帽子的下俚歌。此去经年,再没有人提起下俚歌,乡民逐渐遗忘了它的歌词和唱调。直至1997年,青山庙会恢复举办,在巡游中,藏身于祈福唱词的下俚文化再次引起乡民的注意。
????乡民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唤醒了下俚歌。
????“它多用赋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内容广泛,唱乡民熟悉的人和事,易记易唱。”365体育官网市文联主席罗金陵连续三年担任歌赛评委,他感叹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世奇珍。”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民来说是一个高深的词汇,下俚歌的文化价值他们往往难以一时说明,他们更多的是被一种朴素的情感所裹挟。
????55岁的郭月娇说,她就记得以前邻居家的阿姐会在下田时哼起几曲下俚。69岁的李艳芳说,以前她的周遭并没有人唱下俚,直到三年前首届下俚歌赛开赛前,她才开始学:“都是用我们的家乡话来唱,很容易学,想到什么唱什么,挺好玩的。”李艳芳穿起长装、戴着帽子,反串男角与郭月娇对唱一曲,传神、传情的表演一举获得一等奖。
????遭遇断代,下俚歌成为婆孙间的“密码”,也是一种感情纽带。稚嫩的声音唱响《天才出于勤奋》,8岁的陈烨说:“站到舞台上,我双脚就软了,但幸亏都没有忘词。”陈烨在贺州市读书,“我常常听奶奶唱,爸爸妈妈都不会,有时候我也会跟着奶奶唱两句。”
????所谓传统的传承,年轻一辈不需要记住下俚歌的多少句歌词,只是为了在哪天他们重遇这些东西,有种似曾相识的触动,然后他们会想起“我是从哪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