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太白队主力从广东转战岑溪,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与岑溪伪政府自卫队展开斗争 前赴后继献身解放事业 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素雅 岑溪市梨木镇的大山中,太白队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这座纪念碑设于1998年,长眠于碑下的19位烈士中,既有与伪政府作战而牺牲的战士,也有因发动群众遭杀害的老师,还有因传送信息暴露而被杀害于荒野的年轻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烈士的战友和后人常年在碑前摆放三杯清茶,寄托对他们的哀思及敬意。
年过九旬的太白队员覃秀初经常到纪念碑前为当地群众、学生讲述烈士事迹。 记者 陈素雅 摄
发动农民解放岑溪 岑溪市梨木镇是革命老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粤中纵队四支队第十一团太白队就诞生在这里。当年在两广的解放战争中,梨木作为游击根据地,游击队的大部分兵源、粮食、武器都是靠梨木广大人民支持的。由梨木当地青壮年、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在1949年3月5日被命名为“太白队”,并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粤中纵队第四支队第十一团。 赖其寿时任梨木小学的教务主任,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共产党员,在当地年轻人的心目中威望很高。赖其寿经常利用课堂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不少农民在他的感染下宁可自己少吃一点,也主动捐献家中的粮食,支持革命事业。覃秀初等进步青年正是在他的鼓舞下加入太白队。 1949年7月,覃秀初应召入队,被安排成为太白队的通讯员。他还记得,当时梨木、筋竹、大隆一支以李炯球为队长、由30多人组成的武工队,以山区为游击根据地与地主斗争。他们发动周围乡村农民开展反“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反“清乡”、反“围剿”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扩大到130多人。 1949年8月下旬,为了迎接广西解放,太白队主力从广东罗定转战岑溪,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当时中共党员被枪杀,进步学生被监禁,进步报刊被没收和停刊处理,私立电台被取缔……新中国成立前的岑溪一片风声鹤唳。为了保存实力,太白队员们既要作战,又要隐蔽于群众中。走夜路时,队员们也从来不敢点灯,因为一旦被敌人发现,就有可能被放冷枪。 高呼口号英勇就义 斗争在1949年月圆中秋之时转入白热化。岑溪县伪政府自卫队在围剿太白队时被打败后,缩回到梨木街进行打、砸、抢。共产党员、太白队员赖其寿、李演球等5人得知消息后,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立即组织群众安全转移。而他们在最后撤离时,不幸被敌人逮捕。敌人为了得到太白队的情况,先是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没有得逞,继而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将他们打得遍体鳞伤、头破血流。但英勇的太白队英雄依然守口如瓶,严守党的机密,没有透露太白队半点消息,保护了革命队伍。 最后敌人恼羞成怒,将赖其寿、李演球等5名太白队员押赴木格岭枪决。5名太白队员英勇就义前,仍然高呼解放口号。 战士们在建立岑溪县人民政府的斗争中前赴后继,最终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每次讲述这些战友牺牲的悲壮动人事迹时,覃秀初总是难忍心头的激动。为了解放事业,主要来自农民队伍的太白队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士孔祥邦因传送信息被敌人发现后遭杀害,牺牲时年纪还小没能留下血脉;战士陈林在自卫还击战时被敌人打伤,在送往广东治疗途中不治身亡,一位同志将其埋葬在广东罗定,新中国成立后太白队员们到广东找寻,其遗骨已不知所踪…… 为了传承战友们的信念,覃秀初与几位健在的老太白队员多年来积极筹建、修葺太白队烈士纪念碑事宜。这个主碑高10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11团太白队烈士纪念碑,不仅告慰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也成为梨木镇广大青少年、干部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年过九旬的覃秀初,坚持在每一年的清明节、烈士公祭日迈上纪念碑的台阶,为学生、群众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覃秀初说:“经常有学生找到我,表示在听完烈士的故事后会更珍惜今日的和平美好时光,这正是我们当年战斗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