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林丹莉 通讯员 李远明
一个锈迹斑斑的搪瓷杯,因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被96岁的陈彩新一直珍藏至今。“这是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所获得的纪念品,它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10月19日,在岑溪市光荣院里,陈彩新深情地抚摸着这个“老物件”,回忆起他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经历。
血战东海岸
1924年8月出生的陈彩新是岑溪市筋竹镇双担村人。朝鲜战争爆发后,陈彩新于1952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主动报名参战,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说:“从参军的那一天起,我就把生死抛在脑后了。”
陈彩新至今还清楚记得,部队从雷州半岛整装出发,一路北上直抵鸭绿江边,已是大年三十。稍作休息后,部队就过江前进,补充到五圣山前线作战。然而,到达五圣山后,战士们的行李还没来得及放下,就接到了转战命令:该部即刻出发前往东海岸,负责东海岸的防御任务。
陈彩新回忆说,到达东海岸的第一天,一切都风平浪静。第二天,情况开始有了变化,空中不时出现前来侦查的敌机。从第三天起,到处都是炮火连天。夜里,敌机从头顶飞过,连续投下几十枚照明弹,照得四周通明,一旦发现目标,敌人就用重武器扫射。到了第六天,当地群众的村庄几乎都被夷平,村民和我军战士们再也没有完整的房屋居住……
陈彩新至今保留着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杯。 记者 林丹莉 摄
构筑防御网
“当时,连队指导员告诉我们,要积极布防,让敌人不敢进攻。”陈彩新说。于是,各个连队立即展开坑道作业,掀起了挖坑道、挖地道、挖战壕、挖掩体的热潮。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志愿军战士们实施“三班制”轮番上阵,每天不间断地抢挖防御工事。
“战友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锹修筑防御工事。我们挖的战壕约1米高、0.8米宽,非常坚固,普通的枪炮破坏不了它们,这都是战友们用双手干出来的。”陈彩新说,当时他日夜奋战抢挖工事,手掌上结下了一层厚厚的茧。
据了解,从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4月份,在中朝部队的努力下,“三八线”正面连接朝鲜东西海岸线形成了由坑道、地道和战壕构成的防御工事网,这道防御网在随后的1953年夏季防御反击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彩新说:“有再多的敌人来我们也不怕。”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陈彩新和战友们仍然留在朝鲜驻防,帮助当地开展战后重建,其间,他还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三等功。直到1954年4月,陈彩新才随部队离朝回国,并于1955年3月复员回乡。
365体育官网零距离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