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昌鸡打造成特色农业靓丽名片,带动养殖户致富增收;建设现代化产业园,推动渔业绿色转型;发展航天旅游,让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近年来,海南省文昌市依托特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只鸡”造就亿元产业
文昌鸡已有400多年的养殖历史。如今,文昌鸡产业不仅成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文昌的一张名片。
走进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的屠宰加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正有序忙碌着。经过屠宰、降温、切块、包装等程序后,多种文昌鸡产品经冷链配送至各地市场。
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丽表示,公司近几年开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我们这两年推出的椰子鸡套餐,很受消费者青睐。”她说。
近年来,文昌鸡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为文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据统计,2021年,文昌市文昌鸡饲养量7500多万只,文昌鸡产业总产值达24.06亿元。文昌鸡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和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了解,文昌以潭牛、传味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均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向农户统一提供鸡苗、饲料和技术,最后再统一回收,农户只需提供场地和劳动力。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让农户资金投入少,而且收入更加稳定。
文昌市公坡镇东坑村的养殖户韩学元就是受益者之一。从2019年开始,韩学元与潭牛公司合作,一年养殖文昌鸡约7万只,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
鱼虾螺“住”进楼里
在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内,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水产养殖示范厂房拔地而起,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原来鱼虾螺也可以“住”进楼里。
因为拥有优良的水质,冯家湾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成为闻名的“虾苗谷”。然而,在长期粗放式养殖下,海洋生态亮起“红灯”:部分区域沙滩淤泥化,海水质量下降。
针对问题,文昌推动冯家湾一类生态红线内海水养殖全部退出,并通过种植红树林等方式开展生态修复。为了实现群众增收和生态保护共赢,文昌利用近7000亩的国有土地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安排退出养殖户入园发展。
曾广能是首批入驻园区的养殖户之一,已经尝到了现代化工厂养殖的甜头。今年4月到5月,曾广能陆续销售蓝瓜子斑、老鼠斑等鱼苗20多万尾,销售收入超百万元。
“比起传统养殖模式,这里温度恒定、光照可控,空间利用率高,培育高端品种鱼苗很有优势。”曾广能说。
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2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
为缓解水产养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产业园从深海集中取水、统一供水,最大限度减少对海岸生态的破坏,同时有效提升水质。园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加工废水、生活污水等,经过现代化工艺处理达标后再进行排放。
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委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刘文龙表示,未来产业园将围绕“产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目标,辐射和带动整个海南渔业转型升级。
航天发射带动民宿“一房难求”
上个月,问天实验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祝影经营的民宿在发射前一个月就已经预订满了。祝影说,民宿有14间客房,每次火箭发射时都是“一房难求”。
2016年,看到了航天发射场带来的机遇,祝影和丈夫从深圳回到文昌市龙楼镇海边村开起了民宿。
位于龙楼镇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第4个航天发射场。2016年火箭首飞后,龙楼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航天小镇,每次发射任务前,都有大量游客到来。
这几年,祝影见证着村里的变化:民宿和农家乐越开越多,海边村已经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小型旅游目的地。目前她正考虑对民宿进行改造提升,增加餐饮、赶海等配套服务,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
在邻近的好圣村,村民林春雪和丈夫于2011年回到村里,在自家盖的新房里开起了农家乐。林春雪说,前些年一年收入10多万元。
在航天发射的辐射带动下,有着约3.2万常住人口的龙楼镇上,有条件的居民、农民纷纷转行改吃“旅游饭”。2021年,龙楼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全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的5559元增加至2021年的19171元。
(新华社海口8月4日电记者 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