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沟通越来越难,尤其孩子上初中后压力山大,时常出现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难以面对挫折;社会功能减退,如经常出现胃痛、头疼等躯体化症状需要请假,甚至休学在家,或沉迷于网络,长时间沉迷游戏,不服家长管教,也不信任任何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为何儿童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
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无聊倾向越高,其网络成瘾的风险就越大。这是因为人是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社会生物,当人在疫情下感受到社会孤立时,心理健康问题和成瘾行为可能会更加明显,甚至难以自我控制与管理。
游戏会通过鲜明逼真的视听刺激、明确且与玩家水平匹配的目标、打怪升级后的立即奖赏不断刺激大脑产生能让人愉悦、兴奋的递质。一旦离开游戏,递质释放就会减少,愉悦感也会消失,如果再次进入游戏,递质再次释放,人就又能体会到愉悦感,如此循环往复,身体会不自主地作出爱玩游戏的反应。
游戏成瘾主要表现为对游戏行为的失控,即便游戏已经对生活、社交、健康等产生了负面影,仍继续游戏行为。游戏行为和其他特征通常要在至少1 年的时间内表现明显,才能确定诊断。此外,医生还要排除危害性游戏行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的可能。
也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增加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机制,我们的大脑借此在异常时期试图保持确定性和正常性。”
网络成瘾行为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身保护机制?
从网络成瘾对身心的影响上看,未必如此。
研究发现,专家指出“互联网成为了一切的来源,随着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虚无的社会关系打破了我们内心的平静,也使我们更加焦虑”。
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频繁使用互联网,可能增加患多动症和品行障碍的风险,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另外,大量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睡前,会影响睡眠质量和数量。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的儿童睡眠明显更差、睡眠更少。
相反,研究表明,将您的社交媒体使用限制在每天大约 30 分钟可以显著提升幸福感,减少孤独和抑郁的症状。
所以大家需要明白互联网本身不是坏事,但是我们要适度使用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举个例子,享受食物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如果暴饮暴食,只会自食恶果。
我们该怎样应对网络成瘾呢?
下面给大家讲一些实用的办法
如何应对网络成瘾
对症下药
家长要弄清孩子为什么沉迷游戏。是空虚、无聊还是为了逃避某些压力?又或者是游戏成瘾或其他精神障碍?只有弄清原因,才能给孩子提供有效帮助。家长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每天的日常和感受,丰富家庭生活。
制定规则
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玩游戏的规则。大家可以参照游戏的设置,由易到难。比如,先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增加其他休闲活动的时间,再逐渐过渡到每天完成一定的学业内容,逐步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设立赏罚机制,比如孩子如果当天按计划完成任务,可以领取一朵小花,累积一定数量的小花可以领取一个礼物,如果当天没有完成,那要减少次日玩游戏的时间。
关闭设备
如果在白天的工作学习中,我们的确需要使用电子设备,那么我们可以在晚上选择一个想关闭设备的时间,然后专注地度过一个完全没有社交媒体、短信、在线视频和其他网络活动干扰的夜晚。
删除软件
有些软件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但会不断推送消息,提醒我们使用它们。与其每天被软件推送的消息吸引,打乱自己的计划,不如每天留出特定时间来查看不同APP上的消息与提醒。
因此,我们可以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软件,或关闭部分不常用软件的通知,来避免自己受到这种不必要的诱惑。
设定计划
如果上述的方法很难实现,不妨试着循序渐进地设定目标:如果将每天使用网络2小时定为最终目标,我们可以试着每天将使用网络的时间减少半小时,直至达到目标。可以通过一些设置减少游戏对孩子的吸引。比如降低游戏界面的清晰度,关闭声音,减少声光电对大脑的刺激。
同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可以查看手机或电脑的屏幕使用时长,如果某个应用程序、网站、游戏等占用了您过多的时间,那么我们可以先专注于限制这些活动的时长。
分散注意力
我们可以试着从更加健康的活动中获得乐趣,分散对网络的注意力。比如:做一些室内锻炼,读书,学习烘焙或烹饪美食,利用闲暇时间绘画,学习乐器,与朋友一起组乐队等。
尽早就诊
如果自己或者亲朋有可能存在网络成瘾的问题,建议尽早于成瘾医学门诊就诊,由专门的的医学人士进行评估、诊疗。
来源:健康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