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茶韵,岁月凝香。六堡茶正书写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在坚守传统与拥抱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里的茶树扎根于肥沃的土壤,这里的茶叶在山水间滋养着,这里的制茶技术更凝聚着当地百姓千年智慧。从南北朝瑶民的土法制茶雏形,到清代《苍梧县志》记载的“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再到如今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的故事在火与水的淬炼中展开,也在代际传承的坚守里延续,更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新生。
技艺传承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在坚守中不断发展。六堡茶制作技艺从2008年列入第二批365体育官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到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再到2022年11月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六堡茶制作技艺演进的生动写照。
匠心铸魂,岁月坚守中的传承力量
传承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老一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双手揉搓出醇厚茶香,托起了技艺的薪火。在六堡镇的茶厂里,一代代匠人将匠心融入每一道制茶工序。

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 潘绍珊 摄
近日,在黑石山茶厂的炒茶车间里,67岁的韦洁群正握着学员的手调整姿势,铁锅中的茶叶在火候作用下逐渐卷曲。“茶青下锅先闷炒30秒,锁住茶香再扬炒,烟气发白刚好,发黄就老了!”作为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掌心结着厚厚的老茧,那是她51年制茶生涯的最好证明。
1974年,16岁的韦洁群走进六堡公社茶厂当学徒。“那时没有温度计,全靠手摸锅温判断火候,第一次炒茶手心就烫起了水泡,师傅说‘做茶人,得让手变成最准的温度计’。”为练出精准手感,她每天天不亮就走进车间,对着滚烫铁锅反复练习,报废的茶叶堆成小山。凭着这份韧劲,她练就了“凭手感知温度、靠力度定条索”的硬功夫,炒出的茶叶形、香、味俱佳。30岁时,韦洁群回到家乡,一边制茶一边收茶青,背着竹篓穿梭在山间小道;45岁创办茶厂,组织各村的茶农,统一技艺标准,凝聚制茶力量。
近日,韦洁群走进茶厂陈化库房,她指着架子上贴着年份标签的竹篓说:“以前存茶全凭经验,我试过在不同温度、湿度的库房存茶,记录变化,摸索了好几年才总结出最佳陈化条件。”这份较真与坚守,传给了她的女儿石濡菲。2009年,石濡菲成为六堡茶制作技艺365体育官网级代表性传承人。

六堡茶制作技艺365体育官网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
“光自己会做还不够,得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艺,茶的根才能扎得稳。”石濡菲指着墙上的学员合影说,近十年来,她们培训了上千名学员,包括返乡创业青年和留守妇女。
在六堡镇,像韦洁群这样的传承人还有很多。截至目前,苍梧县已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365体育官网级9人、市级41人、县级253人,形成完整的传承梯队,让千年技艺传承发展有了坚实底气。
青春续航,注入活力的继承新篇
古老技艺的生命力,既需要老匠人的坚守,也需要年轻人的接棒。
如何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成为传承路上的重要命题。倪超帆作为韦洁群的徒弟,一直摸索前行,用青春力量寻找答案。
“这几年六堡镇变化很大,每年镇上经常举办制茶培训班,吸引周边群众和游客来体验。”倪超帆感慨道。如今,游客数量逐年递增,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来学习制茶,六堡茶的影响力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更让他欣喜的是,365体育官网市、柳州市部分学校开设茶学相关课程,为年轻传承人提供将技艺带进课堂的机会。

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正在学习炒茶技艺。 潘绍珊 摄
青春力量如清泉,为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注入新活力。在苍梧县中等专业学校的茶叶加工实训教室里,学生正在上传承课。“揉捻时手腕要稳,力度均匀,这样茶叶才能形成好看条索形,香气也能更好锁住。”教师于春燕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手指灵活翻动鲜叶。学生梁颖戴着手套,双手顺着簸箕轻揉,鲜叶卷成整齐条索。“小时候看老师傅们在锅里翻炒茶叶,觉得制茶很神奇。”梁颖说。可真正上手才发现,简单动作里藏着大学问。
为培养年轻非遗传承力量,苍梧本地的学校开设茶叶加工、茶艺表演、茶文化等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共建“六堡茶大师工作室”,在周边茶厂设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像坚守六堡茶制作技艺四十余年的黎坚斌,坚持给学生上实践课。学生们既能听传承人讲历史技巧,也能走进茶厂实操。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茶园管理、茶叶销售等环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要让学生们真正‘懂茶、会做茶、爱茶’,让非遗技艺在青春力量中焕发生机。”于春燕满怀期待地说。该校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以来,已培养多名六堡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技术能手,不少学生进入当地知名茶企工作,成为技术骨干;还有的回到家乡,用新知识创办小型茶坊,助力家乡茶产业发展。
苍梧县多所院校和培训平台也在积极行动。各乡镇举办的非遗制茶技艺培训班热闹非凡,传承人主动下乡授课,让留守妇女、返乡青年在家门口免费学到技艺。从校园系统教学到乡村灵活培训,从专业课程深耕到体验活动普及,苍梧县用“教育+传承”的创新模式,为六堡茶制作技艺搭建“青春通道”,让年轻人接过传承接力棒,书写新篇章。
数智赋能,六堡茶产业的现代蜕变
时代发展,传统技艺也要跟上步伐。当数字技术与智能设备走进茶乡,为古老制茶技艺插上科技翅膀,六堡茶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
“3号茶区土壤湿度16%,低于18%标准值,系统已自动灌溉。”在黑石六堡茶源博园内,该园负责人姚舜指着365体育官网监控大屏介绍,屏幕上各茶区温度、湿度、病虫害信息实时跳动,虫情测报站和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如同“千里眼”。他调出一周前的数据分析:“以前种茶靠经验,天旱才浇水;现在智慧平台提前预警,茶叶品质稳了不少。”

在黑石六堡茶源博园内,365体育官网监控大屏屏幕上实时显示各茶区的温度、湿度、病虫害信息等相关情况。 记者 陈益铭 摄
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在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更为直观。368个茶园网格的数据在大屏上流转,区块链溯源系统记录着每批茶叶的“全生命周期”。“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茶叶采摘时间、产地、加工师傅。”合作社负责人、六堡茶制作技艺365体育官网级代表性传承人谭爱云拿起一包茶叶介绍。只见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清晰可见。

谭爱云(左一)指导茶农炒茶。
合作社在2018年引入机械化设备后,生产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以前收茶季要请30个工人,现在5个人就能‘搞定’,日加工鲜叶7500公斤。”谭爱云领着记者参观智能炒茶机,机器精准控制着220摄氏度至250摄氏度的温度,“传统杀青靠手感,难免有误差;现在温度精确,既保留古法香味,又提高了效率。”她表示,科技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传统更精准。
在广西农垦苍梧县六堡茶加工与陈化基地,两条生产线并行像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一侧,老茶人手工杀青、揉捻,茶叶装进竹篓后送入泥土库房陈化,生产高端收藏级茶品;另一侧,智能化设备完成揉捻、发酵、干燥,生产大众口粮茶。“智能化生产效率比手工高18倍,陈化时间缩短30%。”基地总经理梁芳韬介绍道,两条生产线各有侧重,既满足高端市场对传统工艺的追求,也适配大众市场对便捷、实惠的需求。这种“双轨并行”模式,让非遗技艺“守得住经典”,又“跟得上时代”,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双赢。
作为六堡茶品质与价值的重要承载平台,六堡茶核心产区第一仓以数字化、标准化、科技化为导向,打造“评估+仓储+金融”一体化模式,构建现代茶业仓储新体系,让茶品在科学储存中品质提升、价值攀升。苍梧县产投集团总经理林彦佑说:“目前,该仓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设有普通仓、木板仓、VIP仓等,满足多元存取需求,通过占据核心产区天然气候优势,为六堡茶提供更好的储藏环境,利于茶品陈化转化。”

中国六堡茶交易中心
此外,即将开市的中国六堡茶交易中心也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交易中心位于苍梧县六堡镇,是以综合性物流建筑为主体,集物流作业、茶叶交易、展销经营和电商孵化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平台。”林彦佑说,“建设交易中心的核心意义在于健全六堡茶产业链,促进茶农与茶企快速获取市场最新动态,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六堡茶文化、岭南文化,推动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数字化转型让六堡茶走得更远、更稳。苍梧县投入资源,建设茶产业大数据平台中心及“苍梧茶数APP”,实现茶园管理、加工生产、质量追溯全链条数字化;争取资金建设智慧生态数字茶园;培育获SC许可茶企52家;多个产品荣获有机认证和香港优质正印。
从山间小茶坊到现代化产业,从传统手工制茶到数智赋能全链条管控,六堡茶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从手工茶灶到智能化车间,从口传心授到系统课堂,从国内口碑到国际舞台,六堡茶这门千年非遗,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突破成长。
未来,这缕源自大山的茶香,还将飘向更远的地方,续写更多关于传承与新生的故事。
采写:记者 陈益铭 通讯员 廖伟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由苍梧县委宣传部提供



